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国内 > 正文

药企关停工厂背后

2023-04-09 16:18:13 中国商报

中国商报(记者 马嘉)一场“大减负”或正在药企上演。

近日,两家医药巨头企业关停了旗下工厂。康希诺子公司上海上药康希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上海上药)新冠疫苗生产线4月4日起停产半年;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的临港工厂关停。

这两家药企关停工厂背后的原因都是巨额亏损:药明康德2022年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亏损8735.64万元,以生产新冠疫苗为主要业务的康希诺2022年亏损9.09亿元。


(资料图片)

有国内药企的研发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,药企关停工厂基于部分业务的投入远大于产出,部分产品的研发利用率不足2%,相当于投入几百元,回报只有个位数,停产也是为了“及时止损”。

改变战略发展、业绩报告不达预期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等,都可能成为一家药企停产、裁员的原因,药企的“减负”还在继续。

业绩报告不达预期、药企工厂的投入远大于产出,一场“大减负”或正在药企上演。(图片由摄图网提供)

1、药企停产、裁员

中国商报记者分别联系了上海上药、药明生基。前者表示,工厂正在停产整顿;后者则表示,工厂停产是因为公司业务调整需要。

上海上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根据公司的公告,旗下工厂已经从4月4日开始暂停生产线的生产,期限约为180天。目前工厂正在整顿,员工已休假,后续该工厂是否规划别的药品生产线还不知道。

药明生基旗下工厂的员工对记者坦言:“从去年年底至今,工厂的员工陆续离职,目前厂里应该剩不下几个人了。公司给出的说法是,该工厂涉及的业务后续将停止运营。”

药明康德在投资互动平台上表示,在临港的基地由于业务调整需要,其中涉及大约50名员工,涉及员工数占公司员工总数的0.12%,不涉及其他部门。

工厂停产后,相关的业务如何安排?记者分别向康希诺、药明康德发去采访函,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。

改变战略发展、业绩报告不达预期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等,都可能成为一家药企停产、裁员的原因。(图片由摄图网提供)

2、产品销量减少、产能利用率不高

康希诺、药明康德关停工厂的背后,是业绩未达预期的现实。

康希诺产品销量明显下滑。其在财报中解释2022年业绩亏损时提出,2022年,新冠疫苗需求量较上年同期呈大幅下降趋势,部分地区疫苗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,市场竞争不断加剧,公司新冠疫苗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。

根据财报,上海上药2022年亏损8252.1万元。一位与康希诺有业务往来的医药销售人员对记者坦言,近半年来,康希诺的新冠疫苗销售情况一直未达预期,销售回报远低于研发投入。康希诺在天津还有一个较大的新冠疫苗生产厂区, 该工厂的产能或已经能够满足市场的疫苗需求。

康希诺停产或也因为产能过剩。康希诺关停的工厂是一个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“疫苗超级工厂”,可实现2亿剂新冠疫苗的年产能。2022年,康希诺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存货计提减值超8亿元。这部分存货将如何消化?记者向康希诺发去提问函,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。

产能过剩的问题或也困扰着药明康德,其关停的临港基地是公司第二大细胞及基因疗法的生产基地。细胞和基因疗法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,代表性产品就是CAR-T疗法。除了被关停的临港基地外,药明康德还有三个涉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生产基地,分别是我国上海的外高桥基地和无锡的惠山基地、美国费城基地和一家英国基因治疗公司。

上述药明生基旗下工厂的员工表示,上海这两个生产基地以及无锡的生产基地产能均不饱和,公司后续或将产能进行集中合并,以降低成本。

与此同时,CAR-T疗法正在遭遇“寒冬”。今年,多家跨国药企均砍掉了这一业务。如GSK明确表示“正式终止在细胞与基因疗法方向的研发投入”,而赛诺菲则放弃了个性化细胞疗法。

药品销售情况一直未达预期,销售回报远低于研发投入。产能过剩问题或困扰着药企。(图片由摄图网提供)

3、“减负”或还在继续

药企的“减负”或还在继续。

一位国内知名药企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,有的药企去年年终奖没发,有的药企临时通知部门裁员20%,有些药企的员工被拖欠工资,有些则一直在家待业拿最低工资。

记者注意到,在国内上市药企已经公布的财报中,降本增效成为2023年的重要任务,销售费用和人力成本或成为“减负”的重点指标。

“砍项目、调转重心”也成为药企降本增效的措施。

在康希诺旗下工厂停产前,腾盛博药也宣布研发的首个国产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停产。腾盛博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,新冠类业务本身就不是公司成立时的重点项目,项目告一段落后,公司依然会把重心聚焦在重点业务上。

康希诺也表示,公司将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,从年龄段布局、国际化布局、技术平台布局等方面探索未来新的增长点。公司从去年开始,已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非新冠类候选产品。

开拓药业也在近日发布公告称:“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市场竞争激烈,目前在全球及中国已有多款新冠小分子药物获得上市批准。考虑到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,我们决定减少在研发的新冠口服药上的临床试验开支。”